辽宁省铁岭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业务,业务融于服务的理念,秉持着“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原则,探索“党建+N”工作模式,打造“三务融合”‘胶’融体,培育发展橡胶产业新质生产力,赋能橡胶产业蝶变升级,为铁岭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橡胶研究院牵头申报的”辽宁省橡胶密封制品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成功建成获批,擦亮了“铁岭橡胶”品牌,推进了铁岭橡胶产业全面提质增效,“铁岭橡胶”区域品牌价值达到57亿元。
以党建为魂铸就自主知识产权,为质量品牌示范区建设夯实质量基础,推动质量品牌建设迈向新高度。将知识产权工作深度融入科研创新,成立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科创小组,参与制修订标准20 余项,其中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10项,主持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并编写《铁岭市橡胶密封制品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坚持“三务”融合,探索“指导+服务”模式,集结技术力量,组建“突破攻坚先锋队”,深入示范区企业,开展检验员、技术员技能培训服务,累计培训300余人,为50余家橡胶企业提供比对试验、仪器设备校准、设备调试等服务,护航铁岭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党建引领、业务搭台、服务建制、‘胶’融聚合力等方法,不断探索“党建红”引领“科技蓝”,促进橡胶新技术在一线的转化应用。获批铁岭市唯一一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辽宁省铁岭市橡胶密封制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坚持党支部建在重点科研项目上,成立“党员科创先锋队”,党支部书记牵头攻坚“卡脖子”项目,实现党组织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全覆盖,推动党的建设与成果转化兼容共生。通过搭建“党建引领、党员引航、科创赋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为企业“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项目为核心,成立由支部书记挂帅的“项目支撑检测小组”和“项目支撑研发小组”,精准对接各个研发项目。目前,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余项,大型核电用橡胶膜片等项目的研制为企业实现新增产值3000余万元。
通过强引领、搭桥梁、优服务、聚资源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在企业的高效转化。与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带队组成的专家组开展深入的相互考察交流,依托辽宁省铁岭市橡胶密封制品中试平台、辽宁省橡胶密封制品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构建院校党建联动新模式,由支部书记牵头成立“红色引擎共享实验室”,开展原创性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共享实验室为载体开展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实现党建引领人才、人才推动创新、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院党总支通过探索“党建+建圈强链”模式,整合技术、人才、仪器设备、检验检测等产业链资源,面向链上企业提供多种服务,有效激活产业链党建活力,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辽宁省橡胶密封制品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成功入选全国质量强链百个重点项目。
立足橡胶产业,充分发挥“行业+地区”优势,牵头组建“铁岭市橡塑产业创新联盟”,促进企业交流合作,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卡点”“堵点”“断点”,实现橡塑产业资源高质量聚合。依托“链上党建”组建“党员专家医疗队”“靶向问诊”,为产业链上下游100余家企业提供研发支持和解决方案等技术服务,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铁岭某企业海军某潜艇配套研制动力补偿器配套橡胶气囊的研发提供服务,属国内首创。为80余家企业提供质量检测、质量分析、质量攻关服务,帮助铁岭企业解决了丁腈橡胶产品丙烯腈迁移量超标问题,为厂家生产工艺调整,提高产品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用好“双平台双引领”特色党建品牌,让党支部创建真正成为“为企、利企、惠企”的“强基固本”工程。
“党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持续夯实平台底座,引领国抽工作。由骨干党员成立“抽检攻坚先锋队”,先后奔赴18个省完成475批次抽检任务,凭借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连续6次承接橡胶密封制品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检验机构。
“党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充分释放“铁橡云台”(全国服务典型案例20佳)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服务效能,推出“党员跟踪式”“党员扶助式”“党员打包式”“党员上门式”等新型“滴灌式”服务模式,为橡胶企业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服务。目前,为企业开展混炼胶配方实验验证120余次,成功研发设计混炼胶配方60余个,并对270余个配方进行优化;研发试制新产品30余种,质量分析120余次,工艺优化50余次;为域内70余家橡胶企业提供500余批次成本检测服务,为企业节约检测费用达120余万元。
辽宁省铁岭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党总支持续完善“三务融合、以质赋能”体系,探索构建胶融体平台党建新格局,为推动党建工作与胶融体建设同频共振,谱写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奋楫前行。